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房产汽车 > 正文
    购物车
    0

    浅谈红木家具的文化品位

    信息发布者:康文志
    2017-10-30 22:03:57    来源:网络   转载

     随着“古典家具热”升温,红木家具已成为当代人追捧的新贵。但由于全国各地红木生产厂家、作坊,多如雨后春笋,良莠不齐——粗制滥造者有之,庸俗不堪者有之,假冒伪劣者亦有之。究其原因,大多是为利所趋,也有的是文化品位低下所致。为此,撰文试论红木家具的文化品位。
      材质与文化
      尽管有关文化的定义近300 种,但有一点是学者的共识,即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任何东西的文化品位总是凝结着人类智慧和力量的创造,离开了人类的劳动创造,根本没有文化可言。红木家具的文化品位也是这样。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对红木家具的态度是:重材质,不讲文化。这不能不说是红木家具的悲哀。
      眼下,买红木家具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搞收藏的玩家,这类人偏重于老红木家具,对新红木不屑一顾。另一类是追求时尚,也认识到红木的升值潜力,且手里有些钱的人,他们对红木家具很感兴趣,但更注重家具的使用价值。由于这些消费者的人数迅速增加,促进了红木家具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却潜藏着对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扼杀。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消费者的心态,他们买家具时一般是先看材质是真是假,就连厂家、商家也在这上头做文章,好像只要是真红木,这就是好家具,而其他都不重要。人们并没有把家具跟文化(包含工艺、艺术、构思等)结合起来。这种市场氛围,淡化了红木家具应有的文化品位。
      家具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它的品质、工艺、装饰等,能直接反映出制作者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黄花梨、紫檀等名贵红木而言,由于木材稀有,更应该让它体现出文化来。但是,现在市场上的许多红木家具做不到这一点。红木家具的材质固然重要,但家具本身的文化感才是第一位的。
      玩红木家具的都知道“十清不抵一明”的说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明式家具的文化感最强。古典家具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形指的是造型手法、工艺水平,无形指的是它的韵味和神采。就工艺而论,明代发明了刨子。为什么要发明刨子?因为当时做出的家具,各种线型和榫卯要求极严。明式家具确立了以“线脚”为主要语言形式的造型手法。如果你看到一件原装的明式家具,就会发现虽然已经几百年了,但它的结构丝毫不走样。
      明人对家具文化极为重视,不但许多文人参与家具的设计,就连皇上也迷恋家具。据史书记载,明熹宗朱由校为了做家具,甚至不理朝政。他的技艺高超,不逊于宫里“匠作班”的工匠。同时,明朝有了红木这样名贵的材质,使家具的品质更加完美。工匠们可以利用这些优质材料的质地、色泽和纹理展示自己的工艺。由于文人介入家具设计,使明式家具体现出一种明快脱俗、淳朴淡雅、素洁疏朗的韵味和风致,不像清式家具反复奢丽、雕龙刻凤,尽显雍容华贵。
      此外,明式家具经过一代代工匠的反复琢磨和推敲,删繁就简,结构趋于合理并形成了程式。它的线条流畅,结构整体性强,讲究一致性,工匠们采用一木连作、上下贯通的手法;同时家具各个部位的比例适度合理,如椅子的靠背板与两框空档的空间尺寸、椅脚粗细、椅盘的宽窄、脚踏枨与扶手的距离等,都是反复推敲确定下来的,真可以说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
      价格与质量
      前年,笔者在艺术品拍卖会上看到一件红木条案,明式的,造型极为考究,起拍价15 万元,后来说卖了20 多万元。花20 多万元买一个老红木条案,在有些人看来不可思议,其实这就是家具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有时看到很好的红木材质做出来的家具却非常粗糙,感到非常惋惜。但是粗糙的家具也有人买。前不久,我在市场上看到一件做工非常粗糙的海南黄花梨罗汉床,标价20 多万元。几天以后再去看,营业员说被人买走了,我听了以后很惊讶。为什么这么粗糙的东西还有人认呢?主要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古典家具文化。
      消费者在买红木家具时有一种心理误区,以为价格越便宜越好。殊不知,这跟买水果和大白菜不一样。红木家具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正因它是一件艺术品,所以才有收藏价值。艺术便宜了,能有好东西吗?有些红木家具标价很高,再看看东西是物有所值,价钱虽高,其实并不贵。因为其中凝结的匠人智慧和才艺,比一般家具要多得多。
      古典家具工艺从清末便没落了,现在的工匠跟明清时的工匠没法比。如果我们看到手艺极地道的家具,即使价钱贵一些,也是值得的。前不久,有一位“海归”白领在某家具市场花了1万多元订一对清式大叶紫檀高束腰扶手椅。后来他转到了品牌店,看到同样的东西,标价3 万多元。他被这对椅子的工艺所折服,退了1 万多元的,执意要买这对3 万多元的。这说明他看中的是红木家具文化,而不只是价钱。
      我们认为,红木家具的价值在于艺术欣赏。比如一件坐具,不仅坐着舒适,看着也美观大方,这本身就是一种欣赏。古典家具文化是一点一点表现出来的,它不像木质那样一看即明,而是需要反复鉴赏。事实证明,一件家具一旦有了文化品位,它的价值是与时俱增的。
      红木原材料十分宝贵,因为宝贵,更应精工细作。明代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是十分讲究的。但清朝后期,皇宫和苑林的家具已大体配齐,红木原材料也越来越少,家具制作走入衰途;民间出现了柴木仿紫檀、仿红木的情况,工艺也走下坡路了。
      国内的红木原材料,如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在清末民初已基本上用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重新开始从东南亚、非洲和南美进口红木,而且数量比较大。这正是重振明清家具文化的大好时机。遗憾的是,许多厂家和商家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忽视了家具本身的文化内涵,加上消费者对红木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使一些粗俗的红木家具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由于红木的生长周期漫长,照现在这样不讲品位地大规模制作,早晚有原料枯竭的时候;而红木家具一旦制作成成品,很难改变。我们留给后人的将不是优秀的家具文化,而是文化垃圾。所以,红木家具质量是极其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
      明式家具之所以文化品位高而显得十分珍贵,是因为明代有许多文人参与了红木家具的制作,在红木制品中融进了许多艺术构想,表现了精湛的工艺,使明式家具成为中国家具史上的高峰。正因为明代把家具制作视作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因而明代诞生了一些关于红木家具制作的专著,这是此前历史上没有的现象。有关家具的历史经典《鲁班经》、《髹饰录》、《三才图会》等,都是明代刊刻于世的。近人王世襄先生的大作《明式家具珍赏》让我们领略到明式家具的艺术魅力,研究明式家具的人不能不看这本专著。
      品家具文化,就如同欣赏一幅字画。欣赏字画要观其形、会其神、探其史、寻其源,才能有较深的理解。同样,欣赏明式家具也要有这样的功夫。明式家具流传到现在的很少,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所谓明式家具,其实是“清仿”或“现代仿”。因为明人崇尚简洁明快,做家具也是这样,讲究精致,做一件是一件,绝不大规模地滥做一气。同时,明人在居室陈设上也有讲究,简单、对称,不像清人和现代人用家具把室内空间填满。在实用上,明式家具形成了椅、案几、橱柜、台架、座屏、床榻六大类。居室也依功能划分为厅堂、卧室、书斋等,室内的陈设与这六大类家具是相配的,摆布上讲究对称,均衡。
      清式家具大体上保留了明式的造型,尤其是雍正乾隆两朝的家具,为了显示清廷的正统地位,对家具的制作非常当回事儿。据史书记载,皇上对家具的用料、尺寸、雕刻内容、摆放位置都亲自过问。由于清代皇帝对家具的重视,而且追求雍容华贵的气派,清式家具的制作中运用了各种精湛的工艺,既融入了明代家具的形制,又创造了有别于明代的独特风格。
      作为购买和收藏红木制品的人,应该懂一些理论。现在的人文化水平比过去高多了。从前的艺人大多没有多少文化,做家具也只是依葫芦画瓢。现在的人应该比过去匠人的审美水平更高。多掌握一些美学理论,对于保护、继承和创新红木家具文化,意义极大。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能够创造出比明式家具更有中国风味的红木家具,为我国的红木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