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围上村 346209.nync.com 欢迎您!
罗田岩下,有莲正馨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时值六月,走在罗田岩的山脚,此处有一月牙形的荷塘。走在卵石铺就的堤岸,随风扑来的是荷的清香。荷塘里,田田的荷叶青碧可人,出水的荷花娇红袅娜,在风里摇曳出别样的韵致。
抬头看看周围丹红的峭壁,看看山顶青翠的松竹,遥想千年之前那位爱莲的大儒,心中总是萦绕着莲的馨香,挥之难去……
1
第一次来罗田岩,记得是在1994年春节期间,那年我13岁。那天下午,本屋的两个堂哥,神神秘秘地说带我去一个地方敬神。(我们这边的规矩,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一般就是去寺庙里敬神。)于是就跟着他们开始了徒步之旅。老家离罗田岩,大概有十公里之遥,但一路说说笑笑,仿佛也并没有觉得多么劳累。路上,堂哥他们还给我讲了心多和尚出砻糠的传说,说就是出自罗田岩,于是更让我神往。
我们踏着田埂穿越了几垄田,沿着还未硬化的路往山上走,路边很多附近的农人在卖酸萝卜,我们买了一些,酸酸甜甜的,正好给远行的我们解解乏。行了不久,就看到一个山谷,林木蓊郁,古树参天,自有一种庄严气象,与周围的矮松坡迥乎不同。一道石梯于林木掩映中延向山腰。拾阶而上,寺庙的飞檐和红墙便渐渐入了眼帘。
寺庙的前面是一个狭长的不到一百平方的水泥场坪。印象里,从我们来到山脚一直到离开,鞭炮声似乎都持续不停,场坪上堆着厚厚一层爆竹残渣,似乎宣示着寺庙香火的鼎盛。三开间的寺庙不大,倚岩而筑。我们被人流推挤着,到大雄宝殿进香礼佛。随后,堂哥他们熟门熟路地带我到了一侧的神奇所在——出米口,一个盘子大的洞口,岩顶有一些泉水渗滴下来,出口处用砖和水泥砌了个简陋的水池。据说当年寺里的菩萨极灵,每天能预计有多少香客,然后出相应的米,僧侣们只需把米淘洗做好饭就成,绝对不多不少刚刚好。但后来被一个贪心的和尚,想把洞口捅大,出更多的米而致富,结果出了三天三夜的砻糠之后,就什么也没有出过了。年少的我睁大好奇的眼睛盯着洞口看了许久,真想看看大米从这里涌出的神迹,心想哪怕是出点砻糠也好呀。但最终只能失望地离开。
后来,堂哥还带我从端坐的佛像后头钻过去,一起去探访后面的岩洞。岩洞黑乎乎的,低着头勉强能往里走,由于我们临时拔来照明的油烛快燃烧完了,洞里似乎又没什么好景致,所以我们还没走到尽头就折回来了。随后,我们又沿着寺旁的小路信步走了走。“天子万年”这丹崖上朱红的四个大字,让我们惊叹不已,尤其是听说这是当时流行的小人书里那大英雄岳飞亲自书写的遗迹,就更是让我们心生仰慕了。
天子存胸剿寇行,万年堪表勇忠情。
崖前垂泪书心语,亭上捐躯铸义名。
柏绿松青山水翠,岩丹字赤壮心红。
当时天子谁人记? 千古犹怀武穆公。
这是前些年,又一次造访这里的我,想起当年自己的震撼,特意涂鸦的一首七律。
我们继续前行,从山的另一边径直下山。回去的路上,头脑中就记得那参天的古木、熙攘的人群、丹崖的赤字、鞭炮的轰鸣以及看到神奇的洞口之后觉得不过如此的失望,却忽略了转角的那座叫“濂溪书院”的不起眼的小屋和那几堵密密麻麻刻着字的崖壁……
2
后来,把家安进县城之后,来访罗田岩的次数就多了。尤其是结识了一帮文友之后,闲来无事,就来这里信步走走,走在山脊上吹吹风,听听松涛散散心。外地的文友来了,罗田岩往往也是必来的一个地方。
去的多了,对罗田岩的了解也渐渐多了。而在心目中,那低矮的丹崖,却渐渐地觉得需要仰望以至瞻仰了,那些寻常的草木,似乎也披了一种神圣、灵性的光辉。
这一切,都要从九百多年前的那场寻访说起。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时任虔州通判的理学大儒周敦颐巡视州辖诸县。邀同僚余杭钱拓(字建候),自虔州乘舟溯贡江而上,一路上,青山碧水,尽情观赏。舟行三日,正月初七,木船落篷下锚,停泊在于都县城的南门码头上。当时的于都县令沈希颜和他的挚友于都处士王鸿二人,早已在码头恭迎。回县衙寒暄品茗之后,四人携一童子寻访罗田岩。
游兴勃然的周敦颐触景生情,吟就七绝一首《游罗田岩》:
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
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之后,沈希颜亲笔书写好这首诗,雇请工匠刻在罗田岩的石壁上,开罗田岩摩崖石刻之始。
同年五月,周敦颐再游于都,看到山下的荷塘风光,偶有所感,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沈希颜看到《爱莲说》,捧读再三,爱不释手。他被作者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折服,便亲笔书写、全文刻碑,立在罗田岩的善山之上。并有附记如后:春陵周惇实(周敦颐原名)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抟篆额,嘉佑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拓上石。
兹后《爱莲说》以碑刻拓本传播出去,流传于世。为纪念周敦颐,于都县尹周颂在宋嘉熙四年建阁祀之,阁名濂溪阁,后更名为濂溪书院。
周敦颐游历罗田岩时,曾手植柏树四株,其中一株四五年前枝叶依然苍翠,至今,其雄伟的躯干依旧傲然屹立于濂溪书院前。我们徜徉其间,耳畔仿佛还响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深情宣告,鼻间也隐隐涌动着一缕缕荷香。
3
其后不少文人雅士,不时邀上文朋诗友,雅集于罗田岩,或游或吟,因此,崖壁上又多了一方方诗作……
时光荏苒,历史翻到了明朝这一页。正德十二年(1524年),理学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赴漳南平乱,回师路上,至于都罗田岩,各方弟子齐趋于半道而迎之。后来,王阳明写《平漳寇自上杭班师过雩都》诗,记述了当时的情形:
积雨雩都道,山途喜乍晴。
溪流迟渡马,冈树隐前旌。
野屋多移灶,穷苗尚阻兵。
迎趋勤父老,无苗愧巡行。
王阳明来到罗田岩,在善山濂溪书院与以黄弘纲为首的一批追随者坐而论道。这批人自此成为王学弟子,其中尤以何廷仁、黄弘纲最为有名,与浙江钱德洪、王畿并称王阳明“四大弟子”,时人语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
后来,雩都学者、阳明弟子何春在罗田岩筑观善亭,王阳明亲自题“观善亭”三字相赠,并为观善岩小序:“善,吾性也。曰观善,取传所谓相观而善者也。”
阳明先生去世之后,他的这些于都弟子及后辈纷纷在濂溪书院讲学著说,让阳明心学、周子理学与花中君子——莲,一起馨香千古,绵延不绝。
4
今年4月下旬,著名作家彭学明先生来于都讲学。次日,有幸与市县一群作家及于都文艺界的领导一起陪同彭学明主任同游罗田岩。
漫步于罗田岩,林壑深幽,古刹兀立,书院清净。大伙行山道,赏崖刻,兴致极高。
一路上,我们县文管新局的谢芸华局长一边介绍景点及相关故事,并一直谦虚地向彭学明老师和市里的卜谷老师请教振兴文化事业的方略。折返到罗田岩寺门前时,在等待同游者一起下山时,谈兴正浓的谢局和卜老师一起,席地坐在檐下的石阶上,伴着寺前两缸睡莲的馨香,聊得不亦乐乎。
看到这一幕动人情景的我,心有所感,回去后胡诌了几句打油诗,附下:
席地探商
林壑深幽山径香,禅音鸟啭共徜徉。
只因欲把人文盛,席地共筹兴艺方。
两位都是极有身份的雅人,在那一刻却浑然忘了自己的身份,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席地而坐,因为他们都沉浸在了对于都文化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深深地相信:于都以罗田岩为代表的雅韵,历经千年的时光,必将如罗田岩下的荷花一样,代代传承,年年馨香!
作者姓名:李石宝 联系电话:13870787269
邮箱:465833401@qq.com
通讯地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天润实验学校
爱于都在线 爱上方志于都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农村电商网点击进入;http://www.gov.kim/?refcode=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