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红一军团”长征出发地——铜锣湾美景 曹景正 摄
“红一军团”长征出发地——铜锣湾
——曹景正家乡游记之五
于都的深秋,风和日丽,可谓是旅游的好时光。于都县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小段,多次约去瞻仰“红一军团”长征前夕旧址——铜锣湾,我们与县民政局曾在段屋乡扶贫干部老肖同志一同前往,由小段开车,踏上红色旅游之路。
铜锣湾位于段屋乡围上村,我们从县城出发,经梓山镇地域约一小时许,便进入段屋乡地域,但见晚稻收割已接近尾声,田塍上堆积的稻草与稻田里的禾蒿髻,和着那成片的蔬菜大棚,描绘成一幅段屋农村金秋景象。
铜锣湾农户秋收晚稻晒谷子 曹景正 摄
铜锣湾是小段的老家,她轻车熟路将我们送到了“铜锣湾*所在地——段屋乡围上村,村党支部刘书记立即领我们参观“红一军团”在铜锣湾旧址,并一路看一路介绍。
段屋乡围上村村部 曹景正 摄
1934年10月7日,红一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命令,将防务移交给红五军团之后,从兴国的竹坝、洪门撤离向于都境内集结,于11日到达段屋、宽田地区。红一军团15师从石城撤离战场,于12日到达集结地域。军团部驻在铜锣湾,全军团在此休整补充长达6天时间,接收江西补充第二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兵员,以及物资补充,准备长征。
期间,军团部在铜锣湾的刘氏宗祠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和军政训练,部署“战略转移”(长征)的具体事项。10月16日傍晚,红一军团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从这里出发到达贡江北岸的梓山镇山峰坝宿营,第二天傍晚渡过于都河,红一军团为整个野战军的左前锋,率先踏上了长征之途。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有一篇《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中的首页第一行,清楚地标明出发时间为10月16日,出发地点为铜锣湾。铜锣湾也就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零起点,在中国长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红一军团团部旧址 曹景正 摄
这里已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为志 曹景正 摄
刘书记领我们参观铜锣湾刘氏宗祠里的“红一军团展览馆”,展版上表明:
“红一军团”是中国工农红军具有强悍战斗力的主力部队,骁勇善战,战功赫赫。1930年6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由井冈山的红四军与赣南、闽西的红军合编而成,始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下辖第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第六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红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三十五军先后归红一军团建制。全军共20000余人。
1933年1月,红一军团缩编,取消军的建制,下辖第七、九、十、十一师。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红一军团组建后,为配合江西工农群众夺取九江、南昌,建立江西政权,北攻永丰、樟树,进到南昌附近。后转进湖南,1933年8月,在济阳县永和市与红三军团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 。
1934年1月,中共中央根据“战略转移”的需要,决定撤销红一方面军,直接指挥各军团,重新恢复红一军团,长征开始时红一军团军事编制序列:
军 团 长:林彪
政治委员:聂荣臻
参 谋 长:左权
政治部主任:朱瑞
第1师:下辖1团、2团、3团。
师长:李聚奎
政治委员:赖传珠
第2师:下辖4团、5团、 6团。
师长:陈光
政治委员:刘亚楼
第15 师(“少共国际师”改编): 下辖43 团、44 团、45 团。
师长:彭绍辉
政治委员:萧华
红一军团排长以上干部会议旧址 曹景正 摄
红一军团进驻铜锣湾后,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参会领导同志(部分)有:
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政治保卫分局副局长周兴。
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1师第1团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参谋长胡发壁。
第1师第2团团长李苗保,政治委员邓华,政治部主任李子球。
第1师第3团团长黄永胜,政治委员林龙发,参谋长彭明治,总支书记肖忠渭。
第2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2师第4团团长耿飚,政治委员杨成武。
第2师第5团代团长陈正湘,政治委员易荡平,政治部主任舒同。
第2师第6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王集成。
第15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
第15师第43团团长周松山。
红一军团将士为铜锣湾群众建的水井(革命井) 曹景正 摄
红一军团将士为群众做好事 (展览馆图片)
铜锣湾群众为红军打草鞋 (展览馆图片)
“红一军团”在铜锣湾6天的时间里,除了休整、补员、军训外,还进行了广泛的拥军爱民活动。老百姓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红军严格执行军纪,帮助群众生产生活,结下深厚感情,谱写了“军民鱼水”光辉篇章。这是当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告别铜锣湾 (展览馆图片)
当年送别红军的禾坪已建成文化广场 曹景正 摄
参观“红一军团”旧址后,刘书记和村委会康主任及县民政局在段屋乡(包括围上村)扶贫的谢主任、邹股长、小王等同志,热心地领我们去参观围上村的精准扶贫项目。
据扶贫组人员介绍,围上村是精准扶贫重点村。全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752户, 3072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671人,其中一般贫困户80户389人,低保贫困户66户281人,分散五保户1户1人。现已脱贫76户384人,未脱贫贫困户71户287人。
村委会康主任着重介绍了产业扶贫情况: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加快产业扶贫步伐,确保围上村“十三五”贫困村2019年顺利退出,围上村党支部指导盛运昇合作社发展了肉鸡养殖基地、黑豚养殖基地,目前第一期2360㎡肉鸡养殖大棚和2300㎡黑豚养殖大棚完成并已经投产,该合作社吸纳围上村19个村小组145户贫困户,入社率达100%,其中入股资金2000元的贫困户有135户,入股比例达93.1%,综合收益,2019年前入股资金达2000元/户的贫困户年均增加收益2200元。具体安排:
1、产业扶贫:在杨屋组发展2360㎡大棚的肉鸡养殖基地,在石圾组发展2300㎡大棚的豚鼠养殖基地。
围上村肉鸡养殖基地 曹景正 摄
当前已饲养肉鸡两万羽 曹景正 摄
康主任介绍:豚鼠又名天竺鼠。豚鼠是无尾啮齿动物,身体紧凑,短粗,头大颈短,它们具有小的花瓣状耳朵,位于头顶的两侧,具有小三角形嘴。四肢短小,作为选择育种的结果,是新型养殖项目。豚鼠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和气温突变等极敏感,故在空气混浊和寒冷环境中易发生肺炎,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也易流产。我们来到饲养大棚听到有轻音乐的声音,康主任解释说:这样就不会因外来声响干扰它们睡眠。
正在睡眠的豚鼠 曹景正 摄
民政局扶贫组的同志介绍:黑豚鼠是一种一物多用的草食动物,可药、食两用。中国古代就有食用黑豚鼠肉的习惯,并将其作为高档野菜肴选入中国名菜谱。有“天上的斑鸠、地上的豚狸”之说。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于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具有浓厚的野味特色,易消化吸收,有丰富的蛋白质,富含17种氨基酸和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民间视为“强身珍品”。其毛皮可加工利用,质量好,是草食毛皮动物中最受重视的一种,豚鼠皮具有毛色艳丽、光泽、柔软、轻暖等特点,适宜制各式服装、帽子、衣领等。
围上村饲养豚鼠是由福建一位养殖专业户承包,包技术指导,包产品销售,农户只管饲养,从中取得经济效益,从而脱贫。
饲养黑豚鼠是新型养殖业
2、就业扶贫:赣州市银丰电子有限公司段屋公司在围上村设立就业扶贫车间(已有2个),来料加工电子元器件,实施精准扶贫。这天去参观时,恰逢段屋当圩,多数制作电子插件的农户去“赶圩”了,但我们还是看到绝无虚传的原貌。
赣州市银丰电子有限公司段屋分公司在围上村设立的就业扶贫车间 曹景正 摄
就业扶贫车间的农户在制作电子插件 曹景正 摄
“我一天可拿到七八十元劳务费” 曹景正 摄
农村电商网点击进入: http://www.gov.kim/?refcode=14502
村网通推荐链接点击进入: http://www.nync.com/?refcode=60379